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新时期文艺道路的光辉指南:学习习近平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 > 第14章

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落到实处

张建星

作者简介:张建星 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学员、人民日报社副社长

今天我们再来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不能仅仅停留在文本和语句本身,而要深入领会讲话的精神实质,将讲话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把问题认识清楚,把对策研究到位,把行动落到实处。

一是效果导向:以推出优秀作品为工作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之所以如此重视作品,是因为文艺的巨大价值都是通过作品实现的。作品是联系创作者与读者、观众的纽带,是满足人民精神需求、实现文化产品社会效益的最终手段。文艺工作人事纷繁,头绪万千,但最重要的抓手就是创作生产,最重要的衡量标准只有优秀作品。围绕这一中心任务,做好文艺工作的顶层设计,理顺文艺创作生产中的利益关系,推动文艺创作活动呈现活泼生动的繁荣局面,孕育优秀的文艺作品,是党领导文艺工作的重中之重。有没有推出文艺精品,能不能获得人民满意,是衡量作家文艺家艺术成就的唯一标准,也是衡量有关部门领导文艺工作水平的重要尺度。

二是方法科学:以扎根生活、扎根人民为根本途径。73年前毛泽东在延安划时代提出了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根本方向。以陕西这片黄土地的三位艺术大家为例:作家柳青为了创作小说,到陕西皇甫村一呆就是14年,他熟知这里的一草一木,和村里的农民成了无话不说的朋友,最终创作出了至今难以超越的《创业史》。作家路遥一部《平凡的世界》就是他在平凡的世界中挣扎和突破的心灵写照。著名画家刘文西90多次到陕北深入生活,结交数百位农民朋友,和陕北乡亲过了40多个大年。正是半个多世纪的陕北生活,正是数不清的陕北乡亲,还有一孔孔温暖的老窑洞,才让刘文西的创作有了树大根深的土壤。其实,无论古今中外,作家艺术家的成功创作经验无一不是来自人民的生活劳动实践,他们作品的最终归宿和最终裁判也是人民群众。大凡优秀的作家艺术家都有扎根生活、扎根人民的自觉意识。“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因此,在教育和宣传上,要让我们的艺术家知道:文艺与人民的联系,是一种内在的生命联系。天是世界的天,地是中国的地,只有仰望人类文明璀璨星空,同时扎根于枝繁叶茂的中国大地,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

三是环境营造:以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健全体制为有力保障。文艺作品也是文化产品,文化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不光取决于它们的直接作者,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也取决于文化生产的体制机制。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要有切实的落实方案,从体制机制上予以保障。总书记指出,“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怎样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深入分析当前文艺市场的运行机制,深化促进建立健全市场良性秩序的体制机制改革。前不久,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就是从体制机制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这一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只有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政府与市场、国有文化企业与非国有文化企业等关系,使文化资源合理分配、有序流动,才能促进文化生产力的长足进步,激发全民族的创造活力,推动中国文化走向大发展、大繁荣,鼓励艺术家创作出无愧于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