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 第10章

五、关于适应、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五、关于适应、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5月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明确提出“新常态”概念。他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总书记在7月党外人士座谈会上再提“新常态”,在11月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的演讲中首次系统阐述“新常态”。在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详尽分析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趋势性变化,强调:“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这一重要论断将新常态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一段时间内,习近平总书记又在多个场合论述新常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对新常态的基本特点、科学内涵做了精辟阐述,对新常态怎么看、新常态下怎么干提出了明确要求。“十三五”规划是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十三五”规划纲要贯穿始终的重要指导思想就是积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一)经济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的必经过程

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适宜、结构优化、社会和谐。转入新常态,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已经或即将发生诸多重大转变,经济增长将与过去30多年10%左右的高速度基本告别,与传统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粗放增长模式基本告别。因此,新常态绝不只是增速降了几个百分点,转向“新常态”也不会只是一年两年的调整。认识不到新常态下的新趋势、新特征、新动力,不仅难以适应新常态,更难以把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的特点看,中国经济增长率在7%左右甚至低于7%会成为“常态”。从近十年看,2003年到2007年,我国经济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回落到一位数增长,而2012年和2013年进一步回落到7.7%的年增长率。2014年GDP同比增长7.3%,2015年GDP同比增长6.9%,2016年GDP同比增长6.7%,经济增速进一步呈现回稳态势。根据国家统计局最近公布的数据,经济增速回落是一个经济体达到中等收入水平之后的普遍规律,“二战”后的日本、德国、韩国等一些成功追赶型国家,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经历了高速之后,无一例外都出现了增速的回落。我们必须理性对待经济速度的“换挡期”,用“平常心”对待中高速增长新常态。

picture
2015年5月13日,以“引领科技创新 推动产业发展”为主题的第十八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开幕。图为智能交通展区。

从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看,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将成为常态。首先要优化产业结构。产业结构优化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核心。要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实现三大产业之间及其内部关系协调和升级。三大产业都需要进一步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在国际市场上形成有影响力的品牌,增加产品或服务的附加值。要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等各种生产要素的结构组合。其次要积极推进城镇化。城乡结构调整的目标和核心就是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这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是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途径和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实施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战略。要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使农村和城市的发展相协调。再次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区域经济结构,克服盲目和重复建设,形成全国各地区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的区域经济结构。最后应改善需求结构。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看,从1990年到现在,消费占GDP的比例由76%升至85%,但投资却降了10%。因此,在消费、投资和出口这三大需求中,要千方百计扩大消费需求,形成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看,创新驱动发展将成为常态。如果做两个极端的归类,传统的、旧的发展方式指的是一组发展方式集合:资本、劳动密集型的;政府驱动型的;外需拉动型的;投资驱动型的;出口带动型的;外延粗放型的。而现代的、新的发展方式指的是另一组方式集合:技术密集型的;市场导向型的;内需驱动型的;消费驱动型的;创新驱动型的。

(二)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贯彻发展全局和全过程的大逻辑

首先,新常态是基于对国际经济进入通缩期的战略研判。显而易见的是,未来一个时期世界经济将处于缓慢复苏和“弱增长”的格局。进入新世纪,世界经济曾出现一度景气现象,一些经济学家预测,21世纪的前1/4时间里将会出现一个世界经济长周期的新高涨,这将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有利的时机。但从2008年发生美国次贷危机,以及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发达经济体经济复苏乏力,美国经济复苏缺乏内在动力,欧洲深陷欧债危机不能自拔,日本经济竞争力明显下降。特别是随着美联储的加息和中国经济的去杠杆操作,未来全球经济已然进入了紧缩周期。2016年世界经济没有摆脱2015年的低迷状态。世界经济不仅面临总体性的持续低迷,同时还存在“二次探底”的可能。这决定了中国不仅将面临世界贸易收缩带来的持续冲击,同时还面临全球资本异动带来的冲击。中国经济难以在世界经济探底之前成功实现周期逆转。

其次,新常态是基于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战略研判。面对世界经济格局和产业分工新一轮大变革、大调整,作为出口依存度超过20%的经济体,我国未来的经济增长不可避免地受到国际因素的影响。事实上,自2010年中国GDP规模取代日本成为全球第二之后,中国经济出现了明显不同于前30年的特征,旧的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常态”重大战略研判源于中国经济的减速和先前模式的不可持续。中国已经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经济增速可能在7%以下运行,这是中国经济自身周期所决定的。

再次,新常态是对国际经验的科学总结。国际经验表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起步的发展阶段时,往往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容易忽视技术进步、结构优化,以致出现经济与社会、城乡、地区、收入分配等结构失衡。伴随着问题的累积,容易出现经济停滞不前,甚至严重下滑。为避免这样的情况,就需要准确研判新阶段的特征,重新定位,实现转型升级。从发达国家工业化的历程看,在工业化过程中没有哪个国家经济能保持连续30年8%以上的增长:英国7%(50年);美国8%(30年);日本9%(25年);韩国9%(30年);30年以后增长速度都降低了,现在这些国家,几乎都在3%以下。所以,7%左右甚至低于7%是常态,超高速则是不正常的,甚至是违背经济规律的。

(三)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必须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

首先,引领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所谓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就是促使传统的、旧的发展方式向现代的、新的发展方式转化,用现代的、新的发展方式替代传统的、旧的发展方式。第一,从追求超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进行结构调整,注重经济增长质量。持续30多年高速增长后,需求、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与化解等已发生趋势性变化,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国内外条件不支持,也不可持续,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新常态重在经济增长的质量,结构比GDP总量更重要。第二,从高投资拉动就业转变为依靠民间资本参与的适度型投资。新常态下,要更加依靠民间资本,政策鼓励自主创业,通过建立中小微企业解决就业问题。不能一味像过去一样以为高投资才能带来高就业,当前需要适度投资加上政策调整。第三,扩大国内消费要更加重视创造市场,这要求提高创新能力与人才培养。

picture
纳米新型防水设备引领电子消费革命,图为在鱼缸里展示手机防水效果。

其次,引领新的产业。根据2013年年初各行业协会的统计,我国下列产业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不锈钢60%、电解铝35%、水泥28%、光伏95%、玻璃93%、农药60%、汽车12%。这些过剩的产业前景暗淡,如果没有新的产业支撑,经济速度下降过快过急,恐怕就不是“常态”了。R&D投入强度是衡量技术密集程度的重要指标。我国高技术产业R&D投入强度虽逐年攀升,但总体水平一直不高,2012年,我国高技术产业R&D投入强度达到1.7%,仍然低于发达国家2.5%—4%的平均水平。从高新技术产业核心产品来看,产业整体创新能力仍有待提高。从芯片技术领域观察,目前国际上Intel公司已经开始了14纳米级系统芯片技术的开发工作,而我国尚未涉及;22纳米级的技术发达国家已经进行规模量产,而我国尚处于实验室研发阶段;而45纳米级的技术在发达国家已经相当成熟,逐渐退出主流技术体系,而我国才进行大规模量产,且制作工艺并不稳定。再从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主要贸易方式来看,我国高技术产业在国际分工中仍主要处于组装加工的低附加值环节。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形成支撑未来经济发展的新的支柱产业。

再次,引领创新。可以说“创业、创新”已成为最近媒体曝光频率最高的词之一,也是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话题。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研究认为,决定经济增长效率的最关键要素是拥有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拥有核心关键技术以及全球化视野的管理机制创新。新型工业化国家发展的经验也表明,尽管通过引进技术和资本导入是诸多新型工业化国家实现经济起飞甚至创造了增长奇迹的捷径,但技术进步仍将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根基。从国际产业分工角度看,建立在技术引进和资本导入基础上的经济增长,其致命的弱点在于增长方式的不可持续性。因此,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核心是引领创新。

最后,引领改革。在经济新常态下,无论是稳定经济增长还是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都需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适应、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新思想理念,深刻揭示了当前国际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准确研判了中国未来一段时期的宏观经济形势,充分展现了党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决策定力,是指引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指南,是分析纷繁复杂问题的新方法和新思维,是各级领导干部理解和认识新常态的新钥匙、新工具。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