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 第21章

十六、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十六、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在工业化进程中,许多发达国家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过程。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地方也走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一直困扰着人们。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注这一问题。早在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安吉县余村考察时就说过:“我们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其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并阐发了这一思想理念。

(一)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

在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时,习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语》中就多次指出,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既会产生矛盾,也会辩证统一。他认为应该在二者的正确选择之中,找准方向,创造条件,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这充分彰显了他看待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辩证思维。

2013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讲话时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对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关系进行了一次全面阐述。他说: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从理论上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分析“发展与环保”这对矛盾中看到了“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统一之法,在解决“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对立中找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之机,是马克思主义矛盾论系统化的应用和发展;这一理念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和生产力理论,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内在统一、相互促进和协调共生的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方面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中国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从实践上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破解经济发展难题、总结发展经验的理性升华,是他长期研究思考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认识飞跃,也是他对人类文明发展道路深刻反思批判的思想结晶。这一理念蕴含和弘扬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中华民族传统智慧,开辟了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新境界。在超越“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与人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两难”困境中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双赢”之道,打破了简单地把发展与保护对立起来的思维束缚,突破了“先发展后治理”旧发展模式的窠臼,找到了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包容性发展的现实途径,反映了人类发展理念和价值取向从单纯经济观点、经济优先,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再到生态价值优先、生态环境保护成为经济发展内在变量的变化轨迹,标志着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价值取向的深度调整、发展模式的根本转换,是人与自然关系不断调整、趋向和谐的过程,是我国当今发展方式绿色化转型的本质体现。

(二)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重要位置

历史证明,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色发展是引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和谐共赢的保证,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关键时期,改革开放后快速发展积累下来的生态问题已危如累卵,以牺牲生态换取经济发展的模式令人如坐针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作为重大民生实事紧紧抓在手上,因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他提出,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不是我们的目标,生活富裕但环境退化也不是我们的目标,要始终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信念,把握住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既要看“经济”的脸色,又要重视“自然”的气色,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发展路子,这样美丽中国的基础才会坚实,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2013年4月8日至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希望海南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着力在“增绿”“护蓝”上下功夫,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当表率,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

2013年12月12日至13日,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镇与乡村,要能“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形成“城在林中,楼在绿中,居在园中,人在景中”的最佳人居环境,使生活其中的人们更加珍爱环境。让绿色成为城镇与乡村底色,文明成为群众的自觉追求,共同描绘美丽中国的愿景,美丽中国必将是绿色发展的中国,必将是永续发展的中国。

所有这些都是在强调,“绿水青山”是生态,“金山银山”是生存,中国的发展既要“求生存”,又要“求生态”。要把此作为一种发展理念、一种生态文化贯穿于经济发展的始终,理性考量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建设好美丽家园,达到显山露水有民俗、山清水秀人更好的境界。

(三)把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落到实处

当前,我国“环保短板”远未补齐,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树立生态观念、完善生态制度、维护生态安全、优化生态环境,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picture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高效绿色生态茶园。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和谐共赢,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在理念上奉行生态价值观和生态伦理观。生态价值观认为,不仅人是主体,在某种意义上自然也是主体;不仅人有价值,自然也有价值,因而人类要尊重生命和自然界,人与其他生命共享一个地球。生态伦理即人类处理自身及其周围的动物、环境和大自然等生态环境的关系的一系列道德规范。它要求人的活动要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准则,尊重物类的存在,顺应自然运行规律,谋求自然世界的和谐关系,保证自然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动态平衡,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顺利转化。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之所以能传承至今,与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自然观密不可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待母归”的经典诗句都彰显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珍爱自然、崇尚人与自然和谐的自然观,也寄托着人忘情于山水的理想境界。这些思想资源与当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是高度契合的。

绿色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保证,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和谐共赢,必须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首先,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这是解决我国国土空间开发中存在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努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其次,要推动低碳发展、循环发展,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节约利用资源。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再次,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按照“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整体推进生态治理。

制度建设是绿色发展的重要保障,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和谐共赢,必须完善制度,建构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要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实行源头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要强化一些制度的实施,重点做好生态红线划定、战略环评、规划环评、主体功能区及环境功能区划、环境标准、区域限批与行业限批等工作。同时充分运用市场手段,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理念,系统论述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指导方针、目标任务、工作着力点和制度保障等,蕴含着对人类文明发展经验教训的历史总结,体现着对人类发展意义的深刻思考,其内涵丰富、形象生动,破解了发展中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与人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关系这一难题,彰显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文明自觉和生态自觉,形成了全新的发展理念,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根本遵循,深刻影响着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思路和方式,不仅有力地指导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的新实践,而且终将引领中华儿女完成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任务,给子孙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